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提示

一口鱼下肚,男子肠道长出3米活虫!1个饮食习惯,千万要留意

信息来源:本网原创稿 发布日期:2024-12-13 分享到:

  你相信吗?一条长达3米的寄生虫竟然可以在体内生长!这位“不速之客”便是日本海裂头绦虫(Dibothriocephalus nihonkaiensis)。

  最近来自苏州的生鱼片爱好者张先生因食用了三文鱼片而感染了日本海裂头绦虫,粪便中出现了蠕动的“面条状”虫体。通过半年多的驱虫治疗,终于一条约3米长的虫体被完整排出。

图片

服药后排出的日本海裂头绦虫(约3米长)

  爱生吃海鱼的小伙伴注意啦

  深海鱼生活在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中,加上海水的高渗透压,使得大多数寄生虫无法存活。

  但像异尖线虫、日本海裂头绦虫、大复殖孔绦虫等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硬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创出了一条赛道。

对洄游性鲑、鳟类鱼情有独钟的寄生虫

|

日本海裂头绦虫

  01 寄生人体肠道内,生吃海鱼易感染

  日本海裂头绦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肠道内的寄生虫,成虫虫体较大,可长达10米。

图片

  误食生的或未经彻底煮熟的含裂头蚴的鱼肉,如直接食用生鱼片、盐腌或烟熏鱼肉等,是感染日本海裂头绦虫最为常见的途径。

  ✎隐匿的感染

  由于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通常并不引起特殊的病理变化,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的症状,或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不适,如腹痛、腹泻。

  因此大多数人都是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绦虫的一部分身体才前往就医……所以说,拉完大便之后回头看一眼,是个利于健康的好习惯。

  ✎迷惑的外表

  日本海裂头绦虫与另一种淡水鱼寄生虫阔节裂头绦虫(Diphyllobothrium latum)在形态学层面不易区分,在历史久远和未进行DNA层面检测的资料和文献中,会出现将两者不做区分,如我国1927—2014年发现的阔节裂头绦虫案例中,经重新经过DNA检测后,多例改为日本海裂头绦虫。

  ✎复杂的生活史

  • 虫卵在水中孵化后,被第一中间宿主桡足类浮游生物如剑水蚤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

  • 之后感染的剑水蚤被第二中间宿主鱼类捕食,在鱼的肌肉和组织内长成裂头蚴;

  • 人或其他终宿主(犬、猫等)食入感染的鱼如欧洲鲈鱼、彩虹鱼、鳟鱼、鲑鱼后,裂头蚴在肠道内吸收营养,发育为成虫。

图片

  三文鱼寄生虫裂头绦虫生活史(来源:《生食三文鱼》编制说明)

  日本海裂头绦虫最初是在日本发现的,因此得名。在20世纪,随着生鱼片(如寿司和刺身)在日本和其他地方的流行,感染案例逐渐增多。

  尽管这种绦虫主要在日本发现,但也有在其他国家报告的案例,尤其是在那些有生食鱼肉习惯的地区,例如亚洲的其他地区、欧洲北部等。

图片

图片

  让人炸裂的超长日本海裂头绦虫:

  目黑寄生虫馆的镇馆之宝——全长8.8米的日本海裂头绦虫(Dibothriocephalus nihonkaiensis)

  2018年,一位40岁的男性因食用了感染寄生虫的大马哈鱼,仅仅三个月后,这条绦虫就在他的小肠内长到了惊人的8.8米!经医生指导服用驱虫药,从小肠中排出了这条八米多的虫子,旁边还放了一条8.8米的绳子作为对比。

图片

图片

  看完是不是感觉瑟瑟发抖,人体内竟然可以存在如此长的虫子!

  那我们如何避免感染日本海裂头绦虫呢?

  02 做好以下几点,避免感染日本海裂头绦虫

  ✎加热与冷冻鱼类

  加热与冷冻鱼类是杀死寄生虫的两种方法。

  ☞ 欧美等国对生食鱼类去除日本海裂头绦虫的操作规定,主要包括:

  1.购买冷却状态的鲜鱼回家后,立即去除内脏,避免食用鱼的内脏。

  2.在零下20℃以下的环境内冷冻超过24小时。

  3.将鱼肉置于超过60℃的热环境内加以烹饪(使鱼肉中心部位的温度60℃并保持1分钟以上)。

  重要提醒:无论用盐、醋、酒、酱油、山葵、芥末都不能迅速杀死鱼生里的寄生虫,所以指望调味料来拯救世界不是个靠谱的选择!

  ✎管住嘴

  管住嘴是重点,改变喜食生的或半生的鱼肉的习惯,尤其是外出日本、俄罗斯等地旅游时,少吃或不吃包括鱼生、果汁浸鱼、盐腌或烟熏的鱼肉鱼卵等美食。

  ✎购买符合标准的可生食级产品

  实在想吃请购买符合标准的可生食级产品。在我国,国标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和GB 2733-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动物性水产品》规定:可即食生吃动物性水产品中,不得检出吸虫囊蚴、线虫幼虫和绦虫裂头蚴,而且产品必须完全符合国标列出的其他各项指标,才能生吃。

  如果下次去日料店,听到老板说三文鱼很新鲜,刚从海里捞上来,还不到24小时、未经过冷冻处理或加热烹调就摆上桌,赶!紧!跑!

  万一不幸感染了日本海裂头绦虫,一定要记住:怀疑寄生虫感染,一定要到正规医院的感染科就诊,及时的诊断和专业的治疗至关重要,切勿自行服药打虫。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