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 传染病科普园地

霍乱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0-09-27 分享到:

                       【概述】
    霍乱(cholera)是由O1群和 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是我国两种甲类传染病之一,也是当今三种国际检疫传染病中的一种。 
    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1817年至1923年的百余年间,在亚、非、欧、美、澳等国发生的六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1961年开始的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是由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至今已波及五大洲14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报告病例数在400万以上,目前尚无停息的迹象;由古典生物型引起的霍乱只在印度和孟加拉有少数病例报告。
    1992年10月印度和孟加拉相继发生一种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新型霍乱暴发和较大流行,该型霍乱随后在亚洲传播,至今已有印度、孟加拉、中国、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斯里兰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生O139霍乱病例,但O139霍乱的流行范围和报告病例数至今仍少于埃尔托霍乱。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与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典型病人的吐泻物含菌量甚多,每ml粪便可含107~109弧菌,这对疾病传播起重要作用。轻型病人易被忽略,健康带菌者不易检出,两者皆为危险传染源。潜伏期带菌者尚无吐泻,恢复期带菌者排菌时间一般不长,两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居次要地位。海洋甲壳类生物表面可粘附霍乱弧菌,后者分泌甲壳酶,分解甲壳作为营养而长期存活。当进食污染海产品后可形成霍乱流行。
传播途径:霍乱是经口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常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和苍蝇等而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不分种族、年龄和性别,均对本病易感。但受胃酸及免疫力等影响,感染后并非人人都发病。在新感染区,成人比儿童易受感染;在地方流行区,儿童发病率较成人为高,后者对感染的抵抗力随着对霍乱弧菌抗体滴度的升高而增加。病后二次发生严重感染者少见。
    【病原学】
    O1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培养和生化特性大致相同,自病人新分离的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稍弯曲的杆菌,无芽胞,菌体两端钝圆或稍平,一般长1.5~2.0微米,宽0.3~0.4微米。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长可达菌体长度的4~5倍,运动极为活泼。霍乱弧菌的营养要求简单,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属兼性厌氧菌。生长温度为16~42℃,培养温度以37℃最为适宜。O1群霍乱弧菌依菌体抗原的不同分成小川、稻叶和彦岛三个血清型;O139群霍乱弧菌不再分血清型。埃尔托霍乱弧菌可分为流行株和非流行株,流行株可引起霍乱的流行和暴发,非流行株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病例。 
    【临床表现】
    潜伏期绝大多数1~2天,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5~6日。 
    (一)典型病例 病程分为3期。
    1.泻吐期 绝大多数病人以急剧腹泻、呕吐开始。腹泻为无痛性,少数病人可因腹直肌痉挛而引起腹痛不伴里急后重。大便开始为泥浆样或水样,尚有粪质;迅速成为米泔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无粪臭,微有淡甜或鱼腥味,含大量片状粘液,少数重症病人偶有出血,则大便呈洗肉水样,出血多可呈柏油样,以埃尔托型所致者为多。大便量多,每次可超过1000ml,每日十余次,甚至难以计数。呕吐多在腹泻后出现,常为喷射性和连续性,呕吐物先为胃内容物,以后为清水样。严重者可为“米泔水”样,轻者可无呕吐。本期持续数小时至1~2天。
    2.脱水期 由于频繁的腹泻和呕吐,大量水和电解质丧失,病人迅速出现脱水和微循环衰竭。病人神志淡漠、表情呆滞或烦躁不安,儿童可有昏迷。口渴、志嘶哑、呼吸增快、耳鸣、眼球下陷、面颊深凹、口唇干燥、皮肤凉、弹性消失、手指皱瘪等。肌肉痉挛多见于腓肠肌和腹直肌。腹舟状,有柔韧感。脉细速或不能触及,血压低。体表体温下降,成人肛温正常,儿童肛温多升高。此期一般为数小时至2~3天。
    3.恢复期 病人脱水得到及时纠正后,多数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腹泻次数减少,甚至停止。声音恢复、皮肤湿润,尿量增加。约1/3病人有反应性发热,极少数病人,尤其是儿童可有高热。
    (二)临床分型标准
    1.轻型
    仅有腹泻症状,极少伴呕吐,大便一天少于10次,大便性状为软便、稀便或黄水样便,个别患者粪便带粘液或血,皮肤弹性正常或略差,大多数患者能照常进食及起床活动,脉搏、血压、尿量均正常。
    2.中型
    腹泻次数一日10~20次,精神表现淡漠,有音哑,皮肤干而缺乏弹性,眼窝下陷,有肌肉痉挛,脉搏细速,血压(收缩压)儿童<9.33kPa(<70mmHg),成人12~9.33kPa(90~70mmHg),尿量每日<400mL,脱水程度相当体重儿童为5%~10%,成人为4%~8%。
    3.重型
    腹泻次数一日20次以上,极度烦躁甚至昏迷,皮肤弹性消失,眼窝深凹,明显发绀,严重肌肉痉挛,脉搏微弱而速,甚或无脉,血压(收缩压)儿童<6.67kPa(<50mmHg),成人<9.33kPa(<70mmHg)或测不到等循环衰竭的表现,尿量每日<50mL或无尿,脱水程度儿童相当于体重10%以上,成人8%以上。
    4.中毒型(干性霍乱)
    为一较罕见类型,起病后迅速进入休克状态,无泻吐或泻吐较轻,无脱水或仅轻度脱水,但有严重中毒性循环衰竭。
    (三)并发症
    1.肾功能衰竭 由于休克得不到及时纠正和低血钾所引起,表现为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严重者出现尿闭,可因尿毒症而死亡。 
    2.急性肺水肿 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肺循环高压,后者又因补充大量不含碱的盐水而加重。
    3.其他 低钾综合征、心律不齐及流产等。
    【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10~20×109/L(1万~2万/mm³)或更高,中性粒细胞及大单核细胞增多。血清钾、钠、氯化物和碳酸盐降低,血pH下降,尿素氮增加。治疗前由于细胞内钾离子外移,血清钾可在正常范围内,当酸中毒纠正后,钾离子移入细胞内而出现低钾血症。 
    (二)尿检查 少数病人尿中可有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
    【诊断标准】
    (一) 疑似霍乱诊断标准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具有上述项目之一者诊断为疑似霍乱。
      (二) 确定诊断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凡有霍乱典型症状,粪便培养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检出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
    临床诊断:具备 (二)中的2。
    确诊病例:具备(二)中的1或3或4。
    【治疗原则】
    (一) 按甲类传染病隔离治疗。危重病人应先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在医护人员陪同下送往指定的隔离病房。确诊与疑似病例应分开隔离。 
    (二) 轻度脱水病人,以口服补液为主。 
    (三) 中、重型脱水病人,须立即进行静脉输液抢救,待病情稳定、脱水程度减轻、呕吐停止后改为口服补液。 
    (四) 在液体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菌药物治疗以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期。可根据药品来源及引起流行的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定一种常用抗菌药物,至粪便培养检查转阴。
    【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要大力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免疫接种:目前尚无理想的、保护效果较好和保护持续时间较长的霍乱菌苗,因此不提倡使用过去沿用的霍乱疫苗用于霍乱的预防。 
    3.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在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须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条件,实行饮水消毒。 
    4.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包括餐厅、个体饮食店、摊等)、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
   (二)病人、接触者及外环境的管理
     1.隔离: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
     2.疫情报告: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时,城镇于6h内,农村于12 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卡。
     3.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环境、物品、饮用水进行随时消毒,当染菌者送隔离病房或治愈后进行终末消毒。
     4.检疫:对疫点内所有人员和密切接触者,自开始处理之日起每日验便一次,第一次采便应在服用抗菌药物前进行。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检疫。
     5.病家和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可根据药敏试验情况和药物来源选择一种抗菌药物,连服2天。
    (三)流行期措施:
     1.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处理垃圾和人畜粪便。
     2.做好水源保护和饮用水消毒。
     3.加强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做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4.做好肠道传染病的卫生防病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在发生流行时发动群众自觉停止一切宴请聚餐,发生吐、泻时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
     5.加强肠道门诊工作,作到逢泻必检,逢疑必报。对发现的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广东省疾控中心流研所 孙立梅 2007年9月24日)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