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盐不是甲状腺癌高发原因
目前,有报道说我国近十几年来甲状腺癌有上升的趋势,并传闻这是否与全民食盐加碘有关?为了以科学数据消除公众的疑虑,正确看待食盐加碘的安全性,检索了国内外近年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和报告,分析了相关的调查数据,现综述如下:
一、首先应肯定,近十几年来我国甲状腺癌确实呈现上升趋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1. 国家32个肿瘤登记处(包括14个城市和18个农村)发表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中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国甲状腺癌发病率(世标率)为3.31/10万,女性为5.21/10万,是男性的3.38倍,城市发病率是农村的3倍。甲状腺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67%,每年以14.51%速度增长。
2. 上述14个城市登记处数据还显示,在7个省会级城市中,广州市居民甲状腺癌发病率居第3位,应引起关注。广州市于2003-2007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为3.80/10万,女性发病率为5.89/10万,仅次于杭州和上海(图1)。
3.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完成的《2004-2009年广州市恶性肿瘤住院患者流行病特征》(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3年发表),结果表明从35岁开始,随年龄增加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率前5位是:肺癌、结/直肠/肛门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六年间鼻咽癌下降了, 但女性甲状腺癌上至341.4%。结论是广州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不同人群发病特点不同;建议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政策,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降低发生恶性肿瘤风险。
4. 根据目前现有资料显示,我国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于1981-2010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虽然低于美国,但上海、北京的年度增长率(即增长速度)较高,与美国相近甚至高于美国,但天津仅呈稳定上升趋势,其发病率和年度增长率均远低于北京和上海(图2)。
5. 2014年国家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2012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显示:中国甲癌发病率男性1.3 /10万,女性为4.4/10万;死亡率为0.3/10万,发病率低于其它发达国家(图3)。
二、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不仅见于中国,而是呈全球性上升趋势。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以及欧美国家的流行学调查可以证明。
1. 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道:甲状腺癌是全球近10年增长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居7种增长较快恶性肿瘤的第3位;发达国家发病率大约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以上。
2. 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30年来甲状腺癌就在世界范围内呈现逐年上述趋势,增速已经翻了3倍以上,尤以女性增加明显;甲状腺癌已居美国女性癌症的第5位,居意大利45岁以下女性癌症的第2位;全球主要以微小乳头状癌增加显著(图4)。美国甲状腺癌增加更为明显,女性甲状腺癌于2009年已达到17.3/10万,2012年上升到20.0/10万,于1997-2009年间年度增长率为6.6%。
三、那么,全球性甲状腺癌逐年上升趋势与食盐加碘是否有关系?到目前为止,尚缺乏证据证明食盐加碘导致了甲状腺癌高发。
1. 美国自1980年代起,居民膳食碘来源是以牛奶碘为主(施行奶牛饲料加碘),近30多年来居民碘摄入量适宜(尿碘中位数在100~200mg/L),学龄儿童处于碘超适宜量(尿碘在200~299mg/L),孕妇轻度碘不足(尿碘<150mg/L),美国人群碘营养状况与中国非常近似;但两个国家的补碘方式不同,中国是居民食用碘盐,而美国是以居民食用牛奶及其乳制品。但是,美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全球最高,自90年代起增速显著,而中国仅少数大城市(上海、北京)甲状腺癌上升明显,并于2000年后增速显著。这些发病特点都不能用食盐加碘来解释。
2. 日本居民由于饮食习惯对海藻的摄入量较大,造成尿碘含量很高和碘营养过量;2000年以前人群尿碘多为2000~3000mg/L或更高,2000年以后居民接受公共卫生建议减少了海藻的摄入量,尿碘水平逐渐降低。2005年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ICCIDD)执行主任Zimmernmann在日本北海道调查了280名6~12岁儿童,尿碘达741mg/L;2007年日本在东京调查654名6~12岁儿童尿碘为281mg/L,孕妇尿碘328mg/L,显示人群尿碘处于超适宜量状态。可是,日本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是很高,全球2012年甲状腺癌发病率数据显示:日本甲癌发病率为4.4/10万,女性为6.5/10万,死亡率为0.4/10万,发病率略高于中国(见图3)。这也不能完全用碘过量来解释甲状腺癌高发问题。
3. 中国香港特区从未施行食盐加碘,曾调查居民处于轻度碘不足,儿童、成人、孕妇尿碘均低于100mg/L。据香港报道于1983-2008年间女性甲状腺癌由5.31/10万上升至 10.61/10万,年度增长率为7.31%,居女性癌症的第5位(图5)。美国学者曾抽样调查了全球5大洲23个国家于1973-2002年(30年间)的甲状腺癌流行情况,其中香港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居第5位。因此,香港甲状腺癌高发更是不能用食盐加碘来解释。
四、全球甲状腺癌高发的原因,经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目前有如下因素得到了国际共识,但还需进一步研究。
1. 诊断技术和甲状腺筛查是甲状腺癌高发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因素。随着医学诊断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就诊率和疾病筛查率升高,早期疾病的发现率也得到了提升。例如,以前甲状腺癌可能要长大至1cm直径时,医生通过触摸才能发现;但现时的B 超诊断技术的普及使用,B即使是0.1cm直径大小都能被发现。源自耶鲁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部及医学院外科学部2014年发表的资料显示:美国所有州的甲状腺癌发病率都显著增加。发病率具有明显地域差异: 东北部最高,南部最低。发病率与内分泌/外科医生密度明显相关, 与使用颈部B超明显相关。内分泌/外科医生密度及使用B超密度能够解释甲癌在州间的差异。结论:证据表明甲状腺癌高发是由于对一个“隐蔽性疾病的储库”增加了检查所致。增加检查所引发的治疗干预 (包括外科手术和放射性治疗), 其益处有限。源自纽约癌症中心等部门2013年报告,目前甲状腺癌增长趋势提示:将有更多的隐蔽性癌被检出,从而被干预治疗,对这种仅具有潜在性危害的癌患者可能没有益处。甲状腺癌的过度诊断增加了公共卫生领域的担忧。
2. 环境因素是另一重要因素。
(1)儿童期暴露于辐射。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危险因素,因为儿童期甲状腺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2013年发表的美国和日本合作调查了日本原子弹爆炸后60年,幸存者甲状腺癌发病情况,结果表明儿童遭受辐射后发生甲癌的危险可以持续50年以上,遭受辐射时儿童年龄越小,发生甲癌的危险性越高。2014年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调查了我国宁波一家市级医院2012全年儿童接受CT扫描情况,并根据美国设计的电离辐射致癌危险性的计算模式评估了这些儿童发生甲状腺癌的危险性,结果发现:该医院2012全年0-15岁儿童有1307人次接受了CT扫描,其中能够使甲状腺受到辐射的CT(包括鼻窦部、头部、胸部)就占了全部CT的74.3%,其中胸部CT对甲状腺的辐射量最大。对这些儿童发生甲状腺癌危险性评估显示:女孩胸部CT后可能发生甲状腺癌率为14.1/10万,头部CT为8.7/10万,鼻窦部CT为2.7/10万,并且年龄越小,危险性越高。这些结果值得医生和家长们关注,也是我们进行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2)暴露于有害化学物质。包括:
致甲肿物质: 过氯酸盐、硫氰酸盐、烟草等, 这些物质广泛存在于土壤、饮水、某些蔬菜和粮食中,它们能与碘竞争,影响甲状腺对碘的摄取,因此这些物质对那些碘缺乏的人群影响较大,而对碘充足的人群影响甚小。
致癌物质: 溴化物、甲醛、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类、火山灰等,这些物质已经被证明具有明显致癌性。
3. 膳食因素。
(1)碘摄入量。由于碘对甲状腺的影响具有双刃剑作用,碘缺乏或碘过量都会影响甲状腺,因此居民对于碘摄入量应保持在充足而适宜水平。
(2)饮食或生活方式。已有研究证明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会增加甲状腺癌发生风险。
五、鉴于上述原因分析已得到共识,因此目前很多国家的卫生部门对公众提倡如下健康建议。值得我们借鉴!
(1)避免电离辐射:尤其在儿童期应减少或避免辐射(重点应关注医源性辐射)。
(2)避免碘缺乏或碘过量。
(3)控制体重,减少肥胖。
(4)选择多种食物,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食用量。
(本文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层卫生与地方病预防控制所根据天津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阎玉芹研究员科普讲座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