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寄生虫病防治

曼氏血吸虫病与藁杆双脐螺   

信息来源:寄防所 发布日期:2020-09-27 分享到:

 

 

曼氏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东地中海及南美洲,曼氏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肺螺亚纲,扁蜷螺科中双脐螺属的种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 glabrata)、亚氏双脐螺(B.alexandrina)、浦氏双脐螺(B.pfeifferi)和藁杆双脐螺(B.straminea)等。

曼氏血吸虫雌虫日产卵300个左右,仅为日本血吸虫的1/10。虫卵肉芽肿较日本血吸虫为少、体积亦小,尾蚴皮炎少见。在流行区以轻症和无症状者占多数,脑型血吸虫病少见,但脊髓病变则较日本血吸虫病多见,可出现横截性脊髓炎。曼氏血吸虫病治疗用吡喹酮。同时,也有一系列证据表明,对吡喹酮的抗性也在发展。

藁杆双脐螺常见于沼泽地区、小水洼、池塘、稻田、缓流小河及湖泊沿岸,尤喜栖于水草茂盛、食料丰富的环境。以藻类、腐植质及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料。贝壳中等大小,直径大约10mm左右,壳高3mm左右,壳质较厚,右旋,外形呈厚圆盘状。有2.5-3个螺层,高度增长缓慢,宽度增长较快。体螺层增长迅速,而形成宽大的壳口。螺层上部平坦,中央略凹入,下部脐孔深而宽。壳面为黄褐色、棕色及灰色,有较细生长纹。

我国原无藁杆双脐螺孳生。1974年,Meier-Brook首次报道在香港九龙新界地区灌溉沟内发现了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藁杆双脐螺,并认为是由境外输人的新螺种,原产于巴西东北部,由香港居民引入观赏鱼而被输入香港。1981年在深圳市的一些池塘、沟渠和河道中发现此螺,经国内贝类学专家鉴定为藁杆双脐螺,并确定其为曼氏血吸虫中间宿主。1983年进一步调查显示,该螺在深圳河水系市区范围局部地区均有分布,并确认该螺是通过流经香港九龙新界一河道支流随水扩散至深圳。近年我省调查发现,该螺已在深圳市、以及周边的东莞市和惠州市等地蔓延扩散,并已在当地形成较优势种群,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

国内有不少专家认为,我国已具备了曼氏血吸虫病传播的客观条件和潜在流行因素。因此,为防范曼氏血吸虫病的输入,降低或消除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今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防控工作:① 要继续加强对藁杆双脐螺孳生分布的调查和监测,尤其对香港、深圳及其周边地区。② 开展对赴非洲归国人员血吸虫感染情况全面调查。③ 有针对性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等服务。④建立监测哨点,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及早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防患于未然。

 

                          藁杆双脐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