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寄生虫病防治

猫咪有可能带给我们的“小虫虫”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0-09-27 分享到:

猫咪有可能带给我们的“小虫虫”

 

猫,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无论是野生的或是家养的,多多少少都与我们的生活有着联系。猫,属于食肉目猫科动物,属全球性分布。大量的野生猫曾是灭鼠的能手,为着人类的健康和安宁做出了贡献。如今,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野生自然环境和景观的正进行着巨大的变化,许多野生动物失去了自由生存的理想空间,野生猫科动物的数量和种类都急剧减少。家猫,源于人类驯养的野猫,也是猎手出身,也曾为多少家庭“看家护院”,防范着鼠患。但在人类生活模式演化的压力下,如今的家猫们对于鼠类越来越感到陌生,能捕鼠的猫少了。人类对猫类进行的那些名目繁多的“选秀”活动,使猫进化到了“宠”,成了人类生活中的“伴”。

前一阵,网上报道的“虐猫”事件和某地的食猫惨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愤慨,随之而起的“献爱心”活动与日俱增。浏览网页,爱猫网、护猫网比比皆是,一时间,猫已成为许多人生命中的主角,占据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在人类与猫的密切接触中,猫以其妩媚和温柔带给人类一安慰,但同时猫也给人们送上了一些不速之客?猫的寄生虫,就是其中之一。

据国内部分研究调查资料,猫的寄生虫感染不容忽视:

l.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系佳木斯动植物检疫局王裕卿等报道了黑龙江省萝北县猫寄生蠕虫的调查。在检查的10只猫中,检获寄生虫6种,猫体寄生虫感染率达100%。六种虫分别为:华枝睾吸虫、带状泡尾绦虫、线中殖孔绦虫、孟氏裂头绦虫、管形钩口线虫和猫弓首线虫。

2.徐守魁等在黑龙江省逊克县的调查中也发现12只猫寄生虫感染率为91.66%。检获6种虫体,华枝睾吸虫、带状泡尾绦虫、线中殖孔绦虫、猫弓首线虫、管形口线虫和旋毛形线虫。在孙吴县调查了11只猫,其寄生虫感染率为100%,检获6种虫体,华枝睾吸虫、带状泡尾绦虫、线中殖孔绦虫、猫弓首线虫、管形钩口线虫和旋毛形线虫。

3.王裕卿等在黑龙江省漠河县调查的10只猫体内检获了6种寄生蠕虫。华枝睾吸虫、横川后殖吸虫、带状泡尾绦虫、线中殖孔绦虫、管形钩口线虫和旋毛形线虫。

4.贵阳贵州农学院王道地等人对贵州省犬猫寄生蠕虫进行了调查。发现犬猫寄生蠕虫12科16属20种,其中吸虫2种,绦虫7种,线虫11种;与人畜共患蠕虫16种,易感且危害人或家畜严重的有8种。猫检出10种,35只猫感染率为88.6%,平均感染强度为4.5条,带状泡尾绦虫为优势种。

5.陆琴等人报道上海地区门诊猫弓形虫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测定142只猫,阳性率为38.1%。作为家庭宠物的猫是人类弓形虫病传播的因素之一。

6.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学校杨锡林等人到道了黑龙江省猫体内首次发现粗头带绦虫。

7.叶裕香报道了福建省一例猫阔节裂头绦虫病的诊治。

8.刘秀兰报道河南省麦地那龙线虫病的发现及治疗。

9.符敖齐等人报道江苏扬州地区一只猫同时自然感染3条雌性麦地那龙线虫。

l0.台湾省的学者也对台湾省的猫进行了寄生虫病调查,台湾大学兽医学系费昌勇等学者1997年对台北市的流浪猫进行寄生虫病调查,发现流浪猫的寄生虫感染率为82.1%,寄生虫种及感染率分别为:猫钩虫44%(42/95),猫蛔虫42%(40/95),心丝虫4%(4/95),杆线虫2%(2/95),毛细线虫2%(1/95),瓜实绦虫27%(26/95),豆状绦虫5%(5/95),猫绦虫3%(3/95),孟松裂头绦虫3%(3/95),广节裂头绦虫(1/95),球虫6%(6/95)。

除了从自然状况下检查出的一些猫寄生虫病外,还有许多寄生虫病可由人工感染给猫。表明,猫是这些寄生虫的潜在宿主,值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l.江西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严涛等进行的“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感染禽、蛙及宿主转换的研究”中在猫体内可以检获发育成熟的虫体。

2.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程由注等的“福建棘隙吸虫与4种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的调查”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日本棘隙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和台湾棘带吸虫的保虫宿主为狗和猫等。

3.广西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胡文庆进行的异盘并殖吸虫生活史的研究中,以囊蚴感染猫获得异盘并殖吸虫成虫。

4.安徽医科大学王增贤等研究我国结膜吸吮线虫病流行因素及传播机制,调查了安徽淮北地区的犬、猫等动物自然感染结膜吸吮线虫成虫情况。结果,14只猫中,阳性4只。

据《中国家畜家禽寄生虫名录》统计,在我国猫的体内寄生虫的种类共有82种。

在这些被发现的猫所感染的寄生虫种类中,有相当部分的常见虫种为人类与动物所共同感染,属人畜共患,如华支睾吸虫、结膜吸吮线虫、旋毛虫、弓形虫和麦地那龙线虫等。有些为动物所特有,但由于人类的密切接触而产生机会性传染,如带状泡尾绦虫、粗头带绦虫、异盘并殖吸虫、日本棘隙吸虫、钩棘单睾吸虫和台湾棘带吸虫等。

l.华支睾吸虫,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胆管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的危害性主要是宿主的肝脏受损。成虫在肝胆管内破坏胆管上皮及粘膜下血管,虫体在胆道寄生时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和机械刺激等因素诱发的变态反应可引起胆管内膜及胆管周围的超敏反应及炎性反应,出现胆管局限性的扩张及胆管上皮增生。由于胆管壁增厚,管腔相对狭窄和虫体堵塞胆管,可出现胆管炎、胆囊炎或阻塞性黄疸。由于胆汁流通不畅,往往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猫食入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猫的华支睾吸虫感染应避免喂食生鱼肉等。如检查出为阳性者应给予治疗。

2.研究已证明动物结膜吸吮线虫需要某种蝇类作中间宿主。人体结膜吸吮线虫可能与动物的相同,也可能并不存在中间宿主,仅由昆虫或苍蝇机械性地携带虫卵引起传播。本虫主要寄生于结膜囊内,也可寄生于泪腺、结膜下及皮脂腺管内。成虫如线状,半透明,体表有许多皱襞,形成锐利的锯齿形横纹,头端尖细并有尖硬角质,因此容易损伤角膜和结膜,引起疼痛、发痒、流泪及分泌物增多等。另外,该虫又善于钻入微细的缝隙,因而也可能侵入泪小管或前房。如有虫体寄生于前房,患者可觉眼前有丝状物飘动,并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并可形成小溃疡面。同时还可发生睫状充血、房水混浊、瞳孔散大、视力下降、眼压增高,继而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等。寄生于泪小管可引起上下泪点外翻。寄生于结膜下可形成肉芽肿。重度感染则引起组织损伤,纤维增生,瘢痕形成,角膜混浊或角膜云襞,甚至眼睑外翻。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从眼部取出虫体,镜检确诊。治疗方法可先用结膜表面麻醉剂,如1%的卡因点眼,然后用眼科镊取出结膜囊内的虫体。往往一次不易取尽,可多次取虫,取尽为止。

3.旋毛虫病是由旋毛线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旋毛虫通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肠壁,交配后雌虫潜入粘膜或达肠系膜淋巴结,排出幼虫。后者由淋巴管或血管经肝及肺入体循环散布全身,但仅到达横纹肌者能继续生存。以膈肌、腓肠肌、颊肌、三角肌、二头肌、腰肌最易受累,其次为腹肌、眼肌、胸肌、项肌、臀肌等,亦可波及呼吸肌、舌肌、咀嚼肌、吞咽肌等。于感染后5周,幼虫在纤维间形成0.4×0.25(mm)的橄榄形包囊,3个月内发育成熟(为感染性幼虫),6个月~2年内钙化,但因其细小,X线不易查见。钙化包囊内幼虫可活3年(在猪体内者可活11年)。成熟包囊被动物吞食后,幼虫在小肠上段自包囊内逸出,钻入肠粘膜,经四次脱皮后发育为成虫,感染后一周内开始排出幼虫。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旋毛虫对人体致病作用的强弱,与摄入幼虫包囊数量及其活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有关。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因而致死。

4.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传播源为哺乳动物和多种鸟类,其中以猫及某些猫科动物为主要传染源,在人体多为隐性感染。发病者临床表现复杂,其症状和体征又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主要侵犯眼、脑、心、肝、淋巴结等。孕妇受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影响胎儿发育,致畸严重,其危险性较未感染孕妇大10倍、影响优生,成为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已引起广泛重视。

5.麦地那龙线虫可寄生于人体而引起疾病。其雌虫成熟交配后移行至四肢皮肤 ,子宫内的幼虫受压后从体壁脱出,大量幼虫的释出,引起皮肤表面出现水疱,此外尚可有皮疹、恶心、头晕、局部水肿等征象。当破溃处与水接触时幼虫即进入水中,雌虫死亡,伤口愈合。幼虫被剑水蚤吞食后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人们吞食后,幼虫穿过肠壁而到达胸腹部肌肉,然后移行至皮下组织。甲硝唑治疗有效。

 

猫,作为“密友”时,应及时地为其驱治体内及体外的寄生虫。

为了健康,行动吧。

                                 寄研所  吴军 2006.8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