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寄生虫病防治

黄少玉:扎根基层三十余载,广东血防的坚守者

信息来源:本网原创稿 发布日期:2022-12-28 分享到:

  血吸虫病在广东省至少流行了100多年,曾在广东省英德、清新、三水等14个县(市、区)广泛流行。据五十年代初不完全统计,全省由于血吸虫病流行造成人亡村毁的村庄有200多个,死难者无法统计,流行区四处可见“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防治工作,坚持科学防治。

  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广东省于1985年10月在全国率先宣布全省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2016年通过了国家卫健委等6部委关于“持续维持血吸虫病消除状态”的复核。

  在广东,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长期深入基层,只为做好广东血吸虫病防治(简称血防)工作。在这支队伍中,有这么一位好医生,他35年如一日长期扎根基层,把青春年华贡献给广东省血吸虫病、丝虫病等疾病防治和研究,完成了消除疾病的历史任务。

  他就是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医师黄少玉。

图片

  长期扎根基层,以实干证初心

  1987年,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黄少玉来到广东省卫生防疫站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工作,干起了当时最艰苦的疾病防控工作——丝虫病和血吸虫病防治与研究。刚毕业时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还较为“青涩”的他,如今已成为全省基层血防人员口中的“包工头”。

  谈起“包工头”这个称号,黄少玉笑着说:“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贬义的称呼,相反,这是一个亲切的称呼。”作为全省血防工作的“领头羊”,黄少玉对全省各地血防情况问题了如指掌,能够结合当地实际做出全面复核和周密的安排;为了节约专项经费,他总会在防控策略上精准计算,在食宿等安排上精打细算。正是因为他认真、严谨甚至“苛刻”的工作态度,才被全省基层血防人员称为血防工作的“包工头”。

图片

  “包工头”在查螺现场“派工”

  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体内的尾蚴游入水中接触人和哺乳动物时,人和哺乳动物便会被感染,所以查螺、灭螺是血防工作的重要部分。工作35年,黄少玉每年都有200多天在基层开展现场查螺。

  1988年9月,他前往阳山县犁头镇崩江、六洞和大蛇崆村开展丝虫病的普查普治工作,这是他第一次驻点查病,也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现场经历。由于丝虫具有晚上才会出现的特点,他和基层工作人员手脚并用爬山10个多小时,深夜抵达村里挨家挨户为村民采血,用了将近一个月完成对该镇7800多人的血检和200多例丝虫病患者的复查复治工作。1989年,在他女儿出生后的第5天,他又从广州赶到到粤西的雷州、徐闻等地驻点开展丝虫病的普查普治工作,一去又是1个多月。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期扎根基层的他很快便熟悉了解全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环境分布情况,成为全省血防地区钉螺可疑孳生环境分布的“活地图”,也逐步熟练掌握了查螺和各阶段查病,让自己真正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业务技术。

  培养优秀团队,传承血防精神

  “查螺是一项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黄少玉十分讲求团队合作,对团队严格要求。如规定查螺集中出发时间大家必须提早3-5分钟到达指定地点;要求在查螺过程中登记资料必须完整、数据必须准确、信息必须齐全;要求“小雨不停工打雷不开工”,“查螺要分工、团队合作不放松”等。

  


  图片


  冒雨查螺

  在查螺过程中,他与团队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如对环境不熟悉、查螺质量低、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等。黄少玉详细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环境档案、建立质控体系、加强应急培训等方式逐步解决了这些困难。

  如今,在省疾控工作的日子里,黄少玉担起了培养血防“后浪”的工作,他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年轻的血吸虫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日常中,他以讲课的方式为学员们进行培训,带领他们参观相关的样本器具;开展工作时,他到场带教、示范,及进行每年的全省交叉查螺和交叉督导现场指导。在他的培训和指导下,广东省拥有了一支有凝聚力、业务素质较好、专业能力较强的血防队伍。


  图片


  黄少玉为学员进行讲课培训  图片



  图片


  查螺现场示教

  “我从毕业到现在一直从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对这份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也觉得自己有责任为巩固广东血防成果继续努力,守护人民健康。”工作35年以来,黄少玉见证了自己从“小跟班”到“包工头”,见证了广东血防工作的进步。

  黄少玉表示:“我们要沉淀心态,甘于平凡,深入地去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才能做出成绩。”多年来,他发表相关科学论文80多篇,负责完成省科技研究项目2项、省医学研究基金项目3项,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还先后被聘任为全国丝虫病防治技术指导组成员、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多次参与全国丝虫病和血吸虫病防控相关方案制订及考核评估等活动,并承担我省相关方案的制订和组织实施。


  图片


  指导血防监测工作-血清检测

  在一代代“血防人”的努力下,广东省在丝虫病和血吸虫病的防控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于2001年达到了消除丝虫病的标准,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国家卫健委等6部委“维持消除血吸虫病状态”的考核评审。

  “成败在于细节,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系统地做,才能把血防成果长期巩固下去。”接下来,黄少玉将继续为巩固广东省血防成果乃至为实现全国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血吸虫病: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病。我国第一例日本血吸虫病是由美籍医生Logan于1905年在湖南常德经虫卵检查确诊。

  丝虫病:丝虫病是由丝虫(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所引起。两种丝虫引起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很相似,急性期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严重危害流行区居民的健康和经济发展。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