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病毒传染线索的“福尔摩斯”——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健康委的坚强领导下,各级疾控中心干部职工守初心,担使命,默默奉献,始终坚守在抗疫的最前线,为打赢这场战“疫”竭尽全力。
“广东疾控”特别推出“抗疫英雄传”系列推文,为您讲述那些仍然夜以继日奋战在抗疫不同战线上的广东疾控人的故事。
南粤大地上,有一支“神秘”队伍,美国疾控中心把这类人称之为“疾病侦探”(disease detectives),更有人称他们做“传染病界的福尔摩斯”。一张嘴,一张纸是他们的秘密武器。
他们“坐不定”——每发现一个确诊病例,马上要启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他们“闲不住”——从发病过程,到去过哪儿、见过谁、吃过啥等都要仔细盘问。
他们“停不下”——做完流调、分析数据、撰写报告“一条龙”工作不容拖沓。
频繁出没在阴暗小巷、马路大街、负压病房、隔离点、社区,甚至矿场、天台这些地点。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追踪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发现潜在的病例密切接触者,深入挖掘、发现疾病传播规律,为疫情防控的科学决策提供证据……
铺开全省流调“天罗地网”,省级力量“包干下沉”
在疫情发生后,省疾控中心就立即成立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组”,立刻行动,在全省铺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天罗地网”。广东省出现首例疑似病例后,省级流调队立即奔赴现场,开展详细流调,迅速查清感染来源,为后续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争取了时间和指明了方向。随着疫情发展,在全省“市县驻点布网、省队包干下沉、专家巡回指导”三级流调工作机制下,这支队伍深入全省各地,对首发病例、聚集性疫情、怀疑的新传播环节等情况提供省级技术力量支持,通过分析推断病例感染途径、科学管理密接人员、实验验证病毒传播新的可能性、探讨院感防控关键环节等,为全省疫情防控织牢织密防护网。
最强大脑,锁定跨越千里的感染 “案发地”
针对每个病例开展流调只是基础性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在海量信息中找出“蛛丝马迹”,为破解可能的感染来源提供线索。省疾控中心传防所副所长李剑森作为拥有多年经验的流调专家,就多次发挥“最强大脑”——某日接报A市病例的流调报告,得知这个病例曾去过武汉聚餐,李剑森突然想到,早前B市报来的一份流调报告中,病例也曾到武汉同一个地点参加聚餐。凭着敏锐的感觉,他“嗅”到了不寻常的味道。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两名看似毫无关联的病例的确参加了同一场聚会。经过进一步详实调查,最终确定了感染来源。随即对相关密接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及时有效地阻止了疫情扩散。随着疫情发展,流调队伍不断充实,高峰时期省疾控中心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组是一支拥有70人的庞大队伍,并成立21个流调专家小组专门“点对点”为全省各地市提供技术支撑。
为保障庞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组的顺畅运行,这个队伍里面的“管家”们,张锦清、刘琳、叶美云每天管理着队员流水一般的派驻现场记录;为保障组员健康,在每名人员返回的时候及时开展核酸检测;深夜了,她们还在清点流调队员的物资情况,缺了什么要及时补充;面对“说走就走”的现场组,她们还要及时为每位组员清点携带装备,耐心细致备好每件用品……
正是有这么一支坚强有力的流行病学调查队伍:
在疫情初期发现家庭聚集性病例较多,为广东省率先提出“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的防控建议提供科学支撑;
摸清多起疫情的感染来源,有效控制广东省本地感染;
为可能存在的新感染途径开展实验验证,在全国首先提出特定条件下病毒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