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健康主题 > 消毒与病媒生物控制

锥蝽与美洲锥虫病

信息来源:消媒所 发布日期:2018-07-12 分享到:

近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信公众号发文,呼吁广州居民一起“找虫、找人”——找到锥蝽,找到潜在的美洲锥虫病患者。多家媒体转发报道了这条信息,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锥蝽的某些种类可传播美洲锥虫病,目前这种疾病并未在中国出现,并暂时影响不了我国,但疾控中心想调查看看本地的锥蝽是否携带病原体,因此才发起了这场悬赏,大家不必惊慌!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锥蝽与美洲锥虫病。

一、锥蝽

锥蝽(triatomine),是猎蝽科猎蝽亚科锥蝽属昆虫的通称,由于很多种能分泌挥发性臭液,因而又叫“放屁虫”、“臭虫”、“臭板虫”,因头狭长似锥而得名,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椭圆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侧缘有红或黄斑。锥蝽的幼虫和成虫都会吸食人畜血,夏秋尤其猖獗,因为专门叮咬人的面部,喜欢寻找皮肤较薄的区域下口,如唇部、眼睑等,所以也被称为接吻虫

锥蝽主要分布于北美和南美,也有少数种类分布在印度和东南亚,在我国华南地区也有分布。锥蝽主要栖居于哺乳动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以吸血为食。

锥蝽对人体的直接危害表现为人被直接叮咬后约几分钟至半小时可出现一系列症状与体征:(1)皮肤方面,在被咬部位可见针眼样大小的红色丘疹,几分钟后,丘疹向周围扩大,皮下水肿,形成团块,约两小时后,周身皮肤伴有荨麻疹样反应,并有瘙痒与烦躁不安,持续约3-4小时,症状逐渐消失,团块隐退,被叮咬部位尚有淡红色疙瘩,可持续3-4天;(2)呼吸系统方面:可有胸闷、气塞、气喘、喉头异物感、呼吸困难等,持续约1-2小时;(3)被叮咬部位的继发感染,约一天后,皮肤疙瘩增大,疼痛,灼热感,伤口出现白色脓点,如不及时处理,可形成溃疡。

锥蝽的间接危害,目前国内缺乏有关资料的报导,但某些种类是美洲锥虫病(也称Chagas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值得注意的是,锥蝽只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但并不代表所有锥蝽都携带锥虫,只有在该病流行区才有部分携带,在非流行区被它咬一口也不一定有问题。我国虽然有锥蝽媒介存在,但尚无当地感染的病例报道,目前仍为非流行区,所以公众无需紧张。

二、美洲锥虫病

美洲锥虫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是一种由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引起的热带寄生虫病,该病主要流行于美洲,特别是墨西哥、中美和南美的贫困农村地区。1909年巴西医生卡洛斯·查加斯首次发现该病,并描述了第一例人类病例的病原、媒介、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机制,因此又称为查加斯病(Chagas disease)。该病主要通过虫媒(锥蝽)传播,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母婴等途径传播。临床上可引起发热、腹泻、身体疼痛、皮疹、罗曼尼亚氏征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发展为心脏和消化道系统疾病。由于感染人数众多,这一疾病已成为美洲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人口迁移频繁,美洲锥虫病扩散到美国、欧洲等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美洲锥虫病的传播方式

1、主要通过患者或储存宿主→锥蝽→人的方式传播。感染有克氏锥虫的患者是美洲锥虫病主要传染源,另外,犬、猫、南美犰狳、蝙蝠、雪貂、狐狸、负鼠、食蚁兽、松鼠和猴等均可作为该病的储存宿主。与许多虫媒性疾病不同的是,克氏锥虫不是通过感染昆虫的叮咬而直接传播给人和动物。当锥蝽吸血时排出粪便,粪便内的感染性寄生虫通过叮咬的伤口、附近皮肤的轻微擦伤,或经手指携带至眼、口、鼻部侵入黏膜。

2、使用受感染献血者的血液进行输血。

3、在妊娠或分娩期间由受感染的母亲传播给新生儿。

4、使用受感染捐献者的器官进行器官移植。

5、实验室意外。在实验室,技术人员在处理活的寄生虫时,通过黏膜、皮肤伤口或意外针刺伤而感染,也可能通过气溶胶而传播。

 

     艾滋病和美洲锥虫病的区别

该病曾局限于美洲地区,但现已随人口迁移传播到欧洲等大陆,成为全球性疫病。因克氏锥虫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早期传播模式、漫长的潜伏期和难以治愈等方面相似,为引起对该病的重视,有专家将美洲锥虫病称为“美洲的新艾滋病”。实际上,美洲锥虫病在病原、治疗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均与艾滋病明显不同。

1)在传染途径方面,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不需要媒介,譬如昆虫。而美洲锥虫病主要是通过锥蝽向人传播。

2)在病原和致病机理方面,艾滋病的病原是病毒,病理是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致死;而美洲锥虫病的病原锥虫是一种原虫,其致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已掌握的致病机理主要是,病原入侵后引发自身抗体而影响心脏、肠道等脏器。

3)在治疗方面,艾滋病发病后如果不治疗,其死亡率几乎为100%;但美洲锥虫病并非都有病症,且可以治愈。

 

美洲锥虫病可防可治

美洲锥虫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是靠对虫媒媒介的控制和切断传播途径来实现的。虽然目前无有效的疫苗,但良好的居住条件基本上就可以对该病起到很好的预防控制作用。

1、改善居住条件和房屋结构,如在建筑物的墙面涂敷石灰等涂料,修复和更换屋顶等,或室内喷洒杀虫剂,可防止锥蝽在室内孳生和栖息。这在某些地区(乌拉圭、智利、巴西)甚至已经消除了虫媒传播途径。

2、旅游者应避免在简陋居所睡眠,可使用蚊帐或杀虫剂。

3、为避免输血传播,血库应进行血液的克氏锥虫血清学检查。另外,对献血者、器官提供者及孕妇应及时进行血清学检查。

     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包括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在急性期,应及早进行抗锥虫治疗,以缩短临床病程,并降低急性期死亡率。用于治疗的药品主要有苯硝唑或硝呋莫司。

                                                     (图片来自网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