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健康教育 > 培训交流

认识广州管圆线虫

信息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06-09-01 分享到: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 Chen, 1935 )Dougherty, 1946 ]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亚纲圆线目管圆科管圆线虫属成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人体感染后,其幼虫和童虫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学者陈心陶于1933年在广州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后由Matsumoto 1937年在台湾报道1946 年才由Dougherty订正为本虫。首例人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由NomuraLin在台湾发现。中国大陆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由何竞智(1984)在广东徐闻县发现。1996 年前,我国大陆仅报道3 例,但在以后的6 年间已猛增至73例。近年来更不断有新发病例报道,特别是1997 年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在浙江温州地区、2002年8月在福建省长乐市、2002年10月在福州市以及2006年8月在北京市所发生的暴发。目前,我国至少有10个省区发现有广州管圆线虫分布。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表明广州管圆线虫对人群健康已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公共卫生问题已经受到高度重视,2004 年卫生部将广州管圆线虫病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

 

1 流行

广州管圆线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终末宿主主要是鼠类,以褐家鼠和家鼠较普遍。褐家鼠的感染率的报告有:我国台湾省为8~71%,日本多数在14.3%~77.0%之间,广州市为2.8%,温州为20.4%。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主要为褐云玛瑙螺(俗称东风螺)和福寿螺等。

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但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主,该虫很少能在人体肺部发育为成虫,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幼虫不能离开人体继续发育。

广州管圆线虫的生态特点复杂,不仅有众多的终宿主和中间宿主,还有多种转续宿主如淡水鱼、虾等。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主要是人因食用生或半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螺类、鱼、虾以及被此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和饮水所致。可以说,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播扩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中间宿主的多样性。不同的中间宿主的分布范围,易感性和传播能力都会有差异,所以不同的中间宿主在广州管圆线虫传播中的作用也不同。尽管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多达50余种,但是由于上述的原因只有几种中间宿主与广州管圆线虫的扩散和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中国大陆圆田螺、铜锈环棱螺、福寿螺和东风螺是几种最常见的淡水螺和陆生螺类食品。早期东风螺在传播广州管圆线虫中占主导地位,但随着福寿螺的入侵和不断扩散,其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的作用有超出东风螺的趋势。这已在近年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暴发中得到证实。目前我国大陆的病例,其感染途径主要是吃福寿螺感染。该螺自从1981年由台湾引进广东后,已在我国南方地区迅速扩大蔓延到广西和海南、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现已成为当地的重要贝类。它是我国首批公布外来入侵物种中危害极大的16种生物之一。福寿螺是各种鼠类喜吃的贝类,而福寿螺亦喜吃各种老鼠的粪便,因此,造成广州管圆线虫在螺、鼠间不断地循环。并且福寿螺产卵量大,繁殖能力强,福寿螺养殖后放任不管, 已成为农业一害。因而,我国福寿螺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广州管圆线虫的自然疫源地将随之迅速扩大。

2 诊断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中枢神经系统停留时间较长对脑和脊髓刺激引起炎症细胞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而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炎或脑膜脑炎(简称“酸脑”),主要表现为急性头痛、颈项强直、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亦可引起死亡。个别幼虫还侵犯眼部、鼻部和肺脏。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诊断,目前尚无理想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下列几个方面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多有生吃或半生吃螺的经历

②症状和体征: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如急性脑膜脑炎或脊髓炎或神经根炎的表现

③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④免疫诊断ELISA或IFAT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原或抗体阳性。ELISA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敏感性是目前较常用辅助诊断方法;

⑤脑脊液中找到幼虫或发育期的成虫是确诊的依据,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3 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一般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有研究证实阿苯哒唑和甲苯咪唑为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较好药物疗效显著,副反应少。

4  预防

①该病重在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防止病从口入不要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转续宿主蛙类、鱼、河虾、蟹等,不吃生菜,不喝生水。

灭鼠以控制传染源。

③加工淡水螺时防止幼虫污染厨具或食物。

④动物实验提示幼虫可经皮肤侵入机体,因此应防止在加工螺类过程中受到感染。

 

 参考文献:

[1]李雍龙,管晓虹著. 人体寄生虫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6月第6 版.

[2]吕山,周晓农. 全球气候变暖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流行的潜在影响[ J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5,32(5):195-199.

[3]杨发柱, 许龙善, 黄晓红等.两种药物治疗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效果观察[ J ].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2,15(6):346-348.

(广东省疾控中心 邓卓晖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