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02-17 | 浏览次数: | 撰稿人:梁宁 | 部所:办公室 | 字体:大 中 小 |
(通讯员 粤康信)在2016年2月1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项目《食源性疾病暴发识别与应对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直以来,食源性疾病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对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需要早期识别、迅速判断、准确检测、及时处置。
“然而此前我国对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早期阶段识别能力不足,病因的筛查面窄,缺乏快速准确以及适合在基层推广的致病因子检测技术。与此同时,爆发食源性疾病事件后,调查处置技术标准滞后,不系统、不规范。”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张永慧向笔者介绍:“我们的研究项目致力于攻克食源性疾病暴发影响人群广、散在式新型暴发未能尽早识别,致病因子多、高通量联合筛查技术尚未系统形成,溯源难度大、调查处置技术滞后等技术瓶颈,建立了‘早、快、准’的暴发事件早期识别技术、致病因子综合筛查技术及现场调查与精准溯源适宜技术。”
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院士为组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彭双清为副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本项目选题新颖、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是国际关注热点;总体技术居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还受到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食源性疾病监测”通讯上对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识别技术发现暴发的事件的高度肯定。
据悉,该项目研究历时十余年,构建了食源性疾病暴发早期主动的综合识别技术,率先建立和运用基于分子分型的监测网络,建立了重要食源性致病菌分子的指纹图谱,构筑了暴发预警综合识别平台和“一网三库”,包括网络舆情搜索、食源性疾病症候群-致病因子关联数据库、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关联食品数据库、食源性化学有毒物质毒性数据库。项目人员还发明了高通量的微生物芯片检测技术以及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的理化筛查技术,创新了苏丹红、孔雀石绿、诺如病毒检测前处理方法,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系列技术规范、指南与应急预案,首次系统地规范了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暴发调查和应急处置,并在全国颁布实施和推广,培训了全国公共卫生专业人员、一线临床医务人员、高等院校及食品监管部门6000余人次。
项目的技术成果还并被应用于上百起暴发事件调查和应对处置,为政府实施食品安全“最严监管”提供了技术保障,至少减少了经济损失7.6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