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5-03-13 | 浏览次数: | 撰稿人:梁宁 | 部所:办公室 | 字体:大 中 小 |
(通讯员 粤康信)“要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就要采取以蚊媒控制为主导的综合性措施。”近日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的“广东省2015年登革热防控技术与策略专家研讨会”上,国家登革热防控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维中如是说。
广东的特点决定导致登革热发生的因素始终存在
2014年,广东多地发生登革热疫情。对此,杨维中分析,广东的气候特点适合蚊媒、尤其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生长繁殖;地理上又和东南沿海登革热高发的国家密切接壤且交往频繁,而根据近期中国疾控中心的研判认为这些东南亚国今年登革热疫情形势不容乐观,所以一旦有输入性病例来到广东,加上蚊媒的存在,就会造成登革热在本地传播。“可以说,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始终存在的。”杨维中介绍,“因此控制蚊媒密度显得尤为重要。”
杨维中同时提醒,在2014年登革热流行的背景下,2015年若发生登革热,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的风险会更高。“因为根据历史经验,头一年流行,第二年就要防止重复感染。登革热病毒有四个血清型,若感染过其中一型后,再感染另一型病毒,这样的病例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是显著增高的。”杨维中说。
以蚊媒控制为主导的登革热综合防控策略不能含糊
2015年广东应如何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我国著名的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认为,最重要的是控制疾病的传播途径,即控制蚊媒。“一定要采取始终以蚊媒控制为主导,同时兼顾早期发现病例管理的综合性措施。这个基本策略非常重要,无论是国际共识还是广东实践,都证明控制蚊媒密度是防控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赵彤言介绍,蚊媒控制是指蚊虫孳生地的消除及成蚊的杀灭。她指出,在登革热防控工作中,孳生地的消除及成蚊的杀灭要相互结合、两者并重。“当然,在疫情的不同时期,这两种措施的比重可以有所不同。”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所长李德新则强调,一定要以蚊媒密度作为疾病的预警指标。“疾病危险因素监测是最高层次、最敏感的监测方法,具体到登革热,就是要开展蚊媒密度的监测和预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关口前移。”
据广东省疾控中心主任张永慧介绍,2015年在全省蚊媒监测网络常规开展工作的基础上,还会在重点地区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的强化监测。“通过增加监测户数、加大监测频度,来强化重点地区的蚊媒监测,并以监测数据为导向,关口前移作出预警和干预,引导各地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据悉,该项工作已于三月在各地市正式启动。张永慧还指出:“蚊媒监测是防控登革热的重点,同时做好早期的病例发现和管理也很重要,特别是在以输入性散发病例为主的时期。另外,一旦发现病例,我们会立即启动应急处置,在清除孳生地的同时加大力度杀灭成蚊。”
防控登革热,群专结合非常重要
2月26日是广东省春季爱国卫生运动统一行动日,省、市、县、镇、村五级同时开展了以环境卫生整治、清除病媒孳生地为主要内容的行动。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认为,广东省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思想,对全国登革热防控有示范作用。他表示,疾控等专业技术部门做好蚊媒监测、疾病预警及科学指导消杀灭工作很重要,同时更要发动群众的力量,实现综合防治。“群专结合非常重要。应考虑将蚊媒控制开展得更大众化一点,在基层社区建立队伍,专业技术部门负责培训、指导和效果评估。同时发动群众动起手来,翻盆倒罐清除蚊媒孳生地。这样才能真正把登革热防控工作做好。”陆林说。
(撰稿: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