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疾控体系核酸检测能力有望达到每日10万份
广州番禺区群贤路中段,几座红灰相间的大楼,与周围低矮房屋形成鲜明对比。作为“非典”后广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广东省疾控中心于2013年搬迁至此。在2号楼2楼,病原微生物检验所对面,一扇玻璃门多年来很少打开。
“这是省疾控中心预留的发展空间,自从搬过来,这里还未投入使用。”7月15日,广东省疾控中心首席专家柯昌文推开这扇门,站在走廊上看着一个个空房间,他描述脑海中浮现的蓝图——
在这个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预留发展空间,将投入资金2000万元,购置48台仪器设备,建设为广东省突发急性传染病核酸检测实验室平台。建成后,省疾控中心的核酸检测能力将提高到每天5000份以上,并引领推动全省疾控系统应急检测能力提升。
针对疫情中暴露的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体系短板,今年6月,广东省发改委印发2020年公共服务领域补短板项目计划,计划投入2140亿元建设512个项目,其中医疗卫生项目有302个,不少项目都是针对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进行提升建设,广东省突发急性传染病核酸检测实验室平台便是其中之一。
■走访项目
项目:广东省突发急性传染病核酸检测实验室平台
地点:广州市番禺区群贤路160号
暴露短板▷▷
疫情初期大量样本疾控系统核酸检测能力不足
“疫情突如其来,我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回忆起疫情之初,柯昌文忍不住紧锁眉头,“有太多的样本要测了!”
疫情之初,为保障核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广东省指定所有样本均送到省疾控中心和深圳市疾控中心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这些样本来自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发热门诊患者、密切接触者、交通联合检疫点和市场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
为减轻省疾控中心的压力,1月23日起,省卫健委把实验室初筛权限扩大至各地级以上市疾控中心以及具备条件的高水平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等,但初筛阳性的样本仍要送到省疾控中心复核。
当时,每日全省各地新冠肺炎相关的样本源源不断送到省疾控中心,每收到一批样本都要立即开展检测。“我们把所有的设备都用上了,从其他实验室抽调了20多人排班,大家轮番上阵,24小时加班加点,每天也就能做1000份。”柯昌文说。
高峰期,广东的疾控及医疗机构即使投入全部的检测力量,依然无法覆盖检测缺口。1月30日开始,第三方检测机构“入场补位”,才缓解了“一测难求”的局面。
3月初,随着广东本地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柯昌文等专家总结前一阶段工作经验教训,认为必须要尽快提高核酸检测能力,以应对下一步的核酸检测需求。“当时就提出来,省疾控中心作为龙头,要建设一个应急检测平台,将日检测能力提高到5000份甚至10000份,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检测需要。”柯昌文说。
经过多番努力,目前,该项目已被纳入省发改委公共服务“补短板”计划项目,预计投资2000万元,正在开展可行性论证。“争取在年底之前把它搞定。”柯昌文满怀期盼。
建设蓝图▷▷
将提升全省疾控体系应急检测能力
建成后,广东省突发急性传染病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验室平台将承担哪些功能?“我们要建成两个平台、一个中心。”柯昌文说。
第一个是建成全省性的大样本高通量应急检测平台。他说,该项目不仅要将省疾控中心的样本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到每天5000份以上,还将推动地市及县区级的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广东有21个地级市疾控中心,每个中心的日检测能力达到2000份;全省100多个县区疾控中心,每个中心日检测能力达到300份。如果完成这样的布局,全省疾控中心体系每天就有近10万份样本的检测能力。”柯昌文说,再次发生突发急性传染病时,广东将具备足够的样本检测能力。
第二个平台是开展技术研发的科研平台,储备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快速检测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快速筛选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核酸、抗原和抗体靶标分子,快速开发高质量的应急检测试剂,快速发现和鉴别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等。
“一个中心”则是指人员培训和质控中心。柯昌文介绍,一方面,省疾控中心可以利用这一实验室平台,对地市和县级疾控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制备足够的核酸检测质控品,对全省疾控系统的实验室进行能力验证考核,用来评估考核检测质量。
“目前这一块是我们的弱项。”柯昌文说,现阶段,广东乃至全国疾控系统还没有这么大规模的规范化实验室,能够同时对20个培训对象开展核酸检测的实操培训,并建立外部质量评价系统。
“以后有了这样的场地,就可以让他们进入实验室,直接上手学习规范化的操作。他们培训完回到地方,我们还可以开展外部质量评价,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准确。”他充满期待。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