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首页 > 要闻动态 > 重点专题 > 食品安全宣传周 > 食源性疾病预防

沙门菌

信息来源:食安所 发布日期:2015-04-14 分享到:

沙门菌是什么?

沙门菌属(Salmonella,简称沙门菌)是一类寄生于人和动物体内,特别是家禽类及猪的肠道中的最常见病原菌之一,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沙门菌属迄今已发现的血清型已达2500多种,能感染人类的血清型约1400多种。由于沙门菌主要引起人类伤寒、副伤寒和食物中毒,于是将沙门菌分为伤寒(含副伤寒沙门菌)和非伤寒沙门菌两大类。

危害是什么?

伤寒沙门菌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可以引起伤寒和副伤寒,是经消化道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可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症状是胃肠炎;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

在我国的流行状况

伤寒、副伤寒以温带和热带地区多见,全年可发生,以夏秋季为主。我国近年来伤寒、副伤寒的发病多以散发为主,时有暴发流行;带菌者和患者均为传染源,长期带菌者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的主要原因;而水源污染是流行的主要原因。

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以温带和热带地区多见。全年皆可发生,但季节性较强,多见于夏、秋两季。本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受污染的水、食物以及餐具造成感染。

最常见的污染食品是什么?

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食物中毒多由动物性食品引起,主要污染食品包括:肉类及其制品,如烧牛肉、肉馅饼、香肠、火腿和烟肉;家禽肉类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蛋及蛋类产品,如布丁和奶油蛋糕。

最常见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发病点多面广,暴发与散发并存。

典型症状是什么?

伤寒可引起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起病多缓慢,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性症状与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和玫瑰疹等,最主要的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孔。甲、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与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症状类似败血症,常呈现急性发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多呈驰张热型。同时,较常出现支气管肺炎、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等并发症,但肠出血和肠穿孔很少见。

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见潜伏期为12-36小时,主要表现为胃肠炎症状,如呕吐、腹泻、腹痛,病程一般为2-3天,重者可引起脱水、休克。

是否有易感人群?

人对伤寒和副伤寒普遍易感,一般以儿童及青壮年居多,在我国农民和学生病例占的比例较高,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力。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对所有人群普遍易感,任何年龄均可患病。

我国发生的典型案例

20136月四川省眉山市某学校发生一起以发热、乏力、头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非伤寒沙门菌食物中毒暴发疫情,发病人数多达401例。通过分子分型技术和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溯源,确认导致该起暴发的原因是进食了在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引起交叉感染的凉拌豇豆。

我国如何管理的

伤寒和副伤寒属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感染属于其他感染性腹泻,属法定丙类传染病。我国在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中制定了沙门菌的限量标准,规定熟肉制品、即食生肉制品、熟制水产品、即食生制水产品、即食藻类制品、即食蛋制品、熟制粮食制品、熟制带馅面米制品、方便面米制品、发酵豆制品、非发酵豆制品、巧克力类及可可制品、即食果蔬制品、饮料、冷冻饮品、即食调味品、坚果籽实制品中,一批次采集5份各25g25ml,沙门菌浓度均不得检出。

如何预防/处理/建议

避免伤寒、副伤寒传染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及早隔离治疗观察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做好患者粪便、生活用品消毒处理。在托幼机构、食堂、自来水厂、牛奶厂等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检查,如发现带菌应离开工作岗位接受彻底治疗。

避免非伤寒沙门菌感染的关键措施是彻底加热所有肉类食品及蛋;加工后的熟肉制品放置后应再次加热才能食用;生熟食品应分开保存,防止交叉污染;非即食食品应在4以下或60以上储存。从事饮食行业的人员如出现感染,应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是否继续?
放弃
继续访问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