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卡毒素中毒
沿海地区常出现由于进食海鱼(珊瑚鱼为主)引起雪卡毒素中毒的事件,波及人数较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为什么鱼类含有雪卡毒素
雪卡毒素是一种海洋藻类毒素,主要来源于一种腰鞭毛藻-冈比尔盘藻(Gambierdiscustoxicus),冈比尔盘藻主要生活在珊瑚礁周围,也可附着在其他海藻上。生活在珊瑚礁周围海域的许多原本无毒的鱼类摄入这类有毒藻类或其他浮游生物,造成雪卡毒素在鱼体内蓄积,并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雪卡毒素对鱼类本身并不致病,但可使进食这种鱼类的人中毒。
雪卡毒素属于获得性毒素,鱼体内含有雪卡毒素不具有明显规律性。每年3~4月份繁殖季节,珊瑚鱼需要食物多,体态肥美,味道也最鲜美,而体内聚集的雪卡毒素也越多。有超过400多种鱼类可能蓄积雪卡毒素,海产市场和餐桌上常见可能含雪卡毒素的鱼类有石斑鱼(如西星斑、燕尾星斑、老虎斑、东星斑、苏眉)、梭鱼、黑鲈和真鲷等。含雪卡毒素的鱼类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南海诸岛等地。
(二)雪卡毒素简介
雪卡毒素是一种脂溶性神经毒素,具有抑制钙离子作用,低浓度雪卡毒素就可产生强烈的、不可逆的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能增强肌肉和神经细胞中钠离子通透性,使细胞膜去极化而引起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高浓度雪卡毒素可对心脏产生不良效应。
雪卡毒素不易被胃酸破坏,主要分布于鱼的头、内脏、生殖器官,尤以内脏中含量为高。雪卡毒素污染的鱼类在感官、嗅觉和味觉上均无明显异常。加热或冷冻均不能破坏雪卡毒素的毒性。小鼠经腹腔注射雪卡毒素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0.45μg/kg.BW。
(三)临床表现
雪卡毒素中毒是指人摄食了含有雪卡毒素的海鱼(珊瑚鱼为主)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一般在进食后2~10小时出现临床症状,病程可持续2~3周,可出现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部分患者有特症性的温度感觉倒错表现。一般轻度中毒可出现口腔麻木、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以及知觉麻痹或运动麻痹;中毒严重者出现血压下降,肌肉痉挛渐至运动神经麻痹,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特征性温度感觉倒错表现为手触热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则有热感或电击样感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有进食海鱼(珊瑚鱼为主)的病史,出现胃肠道症状和特征性温度感觉倒错症状。早期患者前来急诊时,仅有胃肠道症状表现,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所以珊瑚鱼进食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同时雪卡毒素中毒引起的特征性温度感觉倒错表现,是各种水产品中毒中较为独特的症状,可与其他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相鉴别。
美国CDC提出的雪卡毒素中毒临床诊断依据:在72小时内进食过海鱼(珊瑚鱼为主)并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①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之中3个症状;②肢端感觉异常、关节痛、肌痛、瘙痒、头痛、头晕、口腔金属味、视觉异常、牙痛等之中3个症状;③心动过慢、口周感觉异常、温度感觉倒错等症状之一。
雪卡毒素实验室检测:①小鼠生物测试检验法: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检测方法是动物实验法。通过向小鼠腹腔注射含吐温-60的生理盐水溶解的样品提取液,观察受试小鼠体温过低(<33℃)等中毒症状和体征;②试剂盒检测法:Cigua-CheckÒtest;③细胞毒性试验;④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⑤免疫学测定法。
(五)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急救措施为迅速清除已进入人体内的毒物,如催吐、洗胃、导泻等,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等。
(六)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在3~4月份(生殖期)进食珊瑚鱼。避免进食1.5kg以上深海珊瑚鱼,因为鱼体越大,毒素含量越高。避免进食深海珊瑚鱼的头及内脏(如肝、肠及卵巢),这些部位带毒素较多。
2.外购珊瑚鱼等深海鱼类最好放养15天左右,待毒素排除体外后再食用,可减少中毒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