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 | 身体出现这3种情况,或是缺水预警!这些饮水知识早了解
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如何科学饮水却常被忽视,这些饮水知识你都知道吗?
01 日常饮水量和饮水频率
饮水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日常成年人在温和条件下,低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男性每日需水1700ml,女性1500ml(约7~8杯,每杯200ml)。
饮水频率:
1.少量多次:每次饮水量建议200ml左右,一次性过量饮水会加重肾脏以及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脏负担。餐前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影响消化。
2.主动慢饮: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口渴是身体缺水的信号,此时身体已处于轻度脱水状态,应通过定时饮水(每1~2小时一次)预防脱水。除了主动喝水,还要慢饮,避免呛咳。
3.水温控制:以10~40℃为宜。水温过高易损伤口腔黏膜与消化道,增加患食管癌风险。
02 一天到晚如何科学饮水
1.早晨:起床后喝一杯200ml温开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代谢,排出体内毒素。
2.晚上睡前1小时:补充100ml水,预防夜间脱水,但不要过量,以免影响睡眠。
3.餐前半小时:避免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胃液影响消化;
4.其他时段:每1~2小时补充200ml水。
03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水?
1.口渴:一旦感到口渴,其实身体已经缺水。
2.排尿次数与排尿量:若排尿次数和尿量相较于平时有所减少,这表明身体很可能已经处于缺水状态。
3.尿液颜色:水分摄入充足时,正常尿液的颜色呈现透明黄色或者浅黄色。尿液颜色变为黄色,意味着摄入的水分偏少。尿液呈现较深黄色甚至深黄色,这是身体在释放水分不足的信号,应尽快补水。具体可参考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学饮水需因人因时调整,既要满足基本需求,又要避免过量或不足。通过主动补水、合理分配饮水时间的针对性策略,可有效维护机体健康~
生活饮用水健康素养问卷调查
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议设立“世界水日”,将每年3月22日定为全球水资源保护警示日。
今天是第33届世界水日。当我们拧开水龙头享受清泉时,全球仍有20亿人面临缺水困境。世界水日不仅是对现状的警示,更是向全人类发起的行动号召——别让“最后一滴水是眼泪”的预言成为现实。
为精准掌握公众在生活饮用水方面的健康素养基线水平,科学引领公众树立正确环境健康理念,积极带动公众投身爱水、惜水、节水行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生活饮用水健康素养问卷调查,诚邀您踊跃参与,共筑健康饮水防线!